最后的狂欢盛宴中国汽车未来是谁家之天下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大众、通用、福特等巨无霸在中国市场纷纷折戟的2017年开局,国内汽车行业却高潮迭起。

——上海车展,正道汽车、奇点汽车、云度汽车、蔚来汽车、太行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收紧,并没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新来者们的热情有丝毫影响。

——深陷亏损,并没有好转的观致在宜宾搞了一个投资55亿元、规划年产能50万辆的大项目。只要是汽车厂,举手投足间就能搞一个大新闻。

——吉利领克、长城WEY,舆论集体看好这些高端中国品牌的冲高之路,中外汽车产业的差距仿佛一夜间鸿沟变通途。

……

错过历史风口,或与汽车产业永诀。

2016年,观致销量2.4万辆,亏损19亿元。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企业有能力投资55亿元。五粮液的加入,或许就是解决项目资金来源。不过,这个项目的未来,着实难以让人抱以希望。

即使地方和五粮液只是作为出资人,不插手具体的事物,但作为股东方,本着对国资负责的原则,重大决策以及日常监管总要有所作为。奇瑞和以色列财团两方,十年时间,观致才做到2.4万辆。今后两方变四方,利益博弈和纠缠愈加错综复杂。五粮液在白酒行业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在形势好的情况下,这个外行或许会尊重观致的“内行”团队;但项目若久无起色,即使如五粮液般的“外行”,也有充分的理由质疑十年才做到2.4万辆年销量的所谓“内行”的能力,局势将会越来越错乱。

观致宜宾工厂之外,前途苏州工厂、车和家常熟工厂、乐视莫干山工厂、威马温州工厂、奇点铜陵工厂、小鹏肇庆工厂……车界微视看到的是一笔笔数以亿计的投资背后,地方对于汽车这个房地产之外最大产业的渴求,以及车企但借东风好起舞的如意算盘。他们都清楚, 新能源、互联网+,新概念带来的历史风口,今日如错过,或成与汽车产业的永诀。地方承担投资风险,车企团队具体操盘,各取所取,你情我愿。

疯狂,是大规模消亡前最后搏一把。

就在最近,国家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总基调让我们鼓舞。与现实上演的一幕幕高潮不同,规划中“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大而不强”是对产业的整体描述,问题依然“突出”而不是“存在”。这告诉我们汽车强国之路依然艰难,中国汽车并没有实现一朝勃起,加强内体修炼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规划对产业清醒的认识让我们感到庆幸:高层决策者并没有被热闹冲昏头脑。而剖开种种喧嚣,我们会发现,那些疯狂,或许是大规模消亡前最后搏一把,产业洗牌已拉开大幕,最后的一口蛋糕如果吃不到,未来将只剩不多的中坚,有够强力牙口啃动中国汽车这块硬骨头。

传统汽车厂家普遍充满焦虑情绪。

与前途、蔚来、威马、奇点等行业“新兵”的亢奋相反,传统汽车厂家普遍充满焦虑情绪。2016年9月22日,国家工信部对外发布《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汽车厂家油耗采取积分管理。尽管靴子还未落地,油耗积分管理政策征求意见稿却引起了传统车企的高度重视。根据征求意见稿,产生负积分且未清零的企业,将受到停止生产油耗高车型、不允许新建产能、不允许申报新车型等多种严厉处罚。

据车界微视了解,国内多家强势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车企都已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中国品牌的路线是多上纯电动汽车,而合资品牌更倾向于混合动力。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汽车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比较严重。而合资品牌的混动路线虽然更符合整体市场发展规律,但除了个别,合资品牌目前混动车型依然过于“高端”,实际销量都没有达到预期。这造成 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对未来凭借市场力量达标的信心都不足。

积分管理政策目前还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据车界微视了解,政策制定单位相关人员的耳中已经被各种声音填满。各路说客纷至沓来,其中大多数声音是希望政策制定者“正视产业发展现状”。与以往类似,这种可以决定车企生死的政策,往往面临相关利益者的巨大阻力。很多车企寄希望于政策“缓行”,争取到更大的回旋余地。

任何对于政策弹性的妄想都将被施以重拳!

传统汽车产业,中国只能在国际领先水平后面亦步亦趋,但新能源汽车中外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智能网联汽车中国在互联网IT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即使前期受到“骗补风波”困扰,国家通过强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决心依然没有动摇。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这两个转变的实现,突破口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落脚点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加强法制化建设、推动行业内外协同创新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走过的汽车产业整合提升之路,是市场起着决定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已丧失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崛起时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空间,注定需要在市场无形之手之外,要有政府有形之手来给予推进和纠偏。正因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对于政府宏观调控在其中起的作用,我们并不能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进行衡量,这也是车界微视本文着重传递的一点。燃油积分政策只是诸多汽车产业调整政策的一条,国家对于通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汽车强国目标将配套更多综合性政策。无论政策如何制定,通过上述突破口、落脚点和手段最终实现“两个转变”的终极目标都不会改变。

产业大趋势之外,我们更应该抬头看看中国的改革走向。多个改革纲领性政策的落实,需要排除干扰的强力执行。反腐绝不只是内部净化,而是为改革的推进扫清障碍。或者说, 强力反腐,表明了高层对以往政策实施过程中弹性空间的打压。说一就是应该是一,说二就要做到二,任何对于政策弹性的妄想都将被施以重拳! 国内车企的管理层如果没有看清其中门道,甚至都不抬头看路,就不配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

强化规则的同时引入更多鲶鱼。

打压的另一面,是国家对于汽车行业的放开。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13家车企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短时间内如此密集的汽车生产牌照发放,是以往没有的。而牌照拥有者的股权结构也非常多样,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其中还有很多主导者是汽车行业的“外行”,多来自于互联网行业。

正如《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所言,“互联网产业在全球占有一定优势,信息通信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项目有互联网经验的投资背景,会得到高层的格外亲睐。因为新能源汽车往往与智能网联相结合,借着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强国,离不开智能网联。

承托起汽车强国的国际竞争力集团,打造路径有两条,一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一是互联网背景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带来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两条腿走路,给现有汽车产业放入更多的鲶鱼,给汽车强国带来多种实现的可能性,是汽车牌照密集发放的根源。至于拿到新能源牌照也有部分传统车企,我们可以理解为,政府更加尊重“游戏规则”。即使并非政府鼓励的投资者,但只要遵守“游戏规则”,国家对汽车行业进入者将保持较高的开放度。

在此背景之下,没有必要讨论中国汽车到底还需不需要新品牌。政策制定者欢迎并打开了足够的进入通道,各路资本也乐于追捧,民间对于中国品牌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说明新品牌进入正当其时。

新品牌有两种。一类是全新的车企,全新品牌,如蔚来、乐视、奇点等。这些新品牌的进入,其宏观大形势和具体投资层面的凭借,上述内容都已有表述。一类是现有车企,衍生品牌,如吉利的领克和长城的WEY。传统车企推出新品牌,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实现与原有品牌的区隔,实现价值的提升,同时也是对新形势、新趋势的积极响应。各类新品牌,加之现有车企的原有品牌,中国汽车品牌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繁华景象。

无论是燃油车领域的正面对抗,还是专注新能源领域的迂回战术,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新势力,还是汽车行业的旧力量,中国品牌的共同“敌人”都是合资品牌。在政府宏观之手的助力下,通过市场的博弈,未来以做强中国品牌、打造国际竞争力集团为落脚点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大有看头。

未来,哪家中国品牌将成为百花齐放之后长开不败的那几朵,局势并不明朗。也因为其不明朗,所以才更精彩不是?

三部委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一轮变革将至

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旨在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明确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目标。《规划》中选取2020年和2025年作为两个时间节点:到2020年培养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发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事实上如何由大做强一直是汽车产业探讨的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的出炉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讲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为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也将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从而实现由大做强。对于自主品牌来讲也或将成为其冲出重围的机会。”

  产业再迎转型升级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因此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重大的变化,同样进入转型升级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召开《规划》宣贯电话会议上直言:“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谈到为何要制定《规划》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汽车产业处于改革阶段,我国汽车产业也要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因为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综合这两点原因决定制定推出《规划》。

因此在《规划》中明确表明,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新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也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生态进入变革期,我国汽车产业也随之进入变革期。

在国家信息中心汽车产业处处长刘明看来:“正是因为认识到汽车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期,所以这次《规划》不同于以往,没有从总量和产量角度出发,而是立足整个汽车产业,对行业发展进行部署,贯彻由大做强的思路。”另外,刘明也补充说道:“《规划》中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新兴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从某种角度这也代表着汽车产业的一个转型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谈道,从核心要义上来讲,《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从路线上来讲,则是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而从《规划》的亮点上来讲,《规划》一方面统一了行业发展的思想,凝聚了产业共识,为接下来十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是确定了“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总目标。

具体来讲为了应对转型升级的变化,《规划》针对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全产业链、中国汽车品牌、新型产业生态、国际影响力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做出了六个细分目标规划。另外还确定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增长自主发展动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三是突破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五是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六是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分别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海外发展工程。

对此,罗磊表示:“其实对于《规划》提出的细分目标、重点任务或是重点工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对于整个产品的规划,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线;二是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规划,未来的重点转型方向在于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布局;三是关于自主品牌的规划,自主品牌也应该应对转型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含金量,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或成突破点

《规划》还指出:到2020年培养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发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路线上来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是我国汽车产业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刘明表示:“其实《规划》是以落实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为大背景的。在这个大背景下《规划》也明确了接下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中已经将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列为发展重点,因此《规划》认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有望成为两大重要突破口。不过,刘明也指出所谓的突破口是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和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机会,这两个领域或将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

而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两大领域我国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过去十几年在汽车发展历程中中国汽车行业所不具备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量达到了51.7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国汽车产业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从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总体汽车销量的20%,达到700万辆,这个目标无论是对于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既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从机遇角度而言,《规划》明确了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因此对于比亚迪(002594.SZ)、吉利汽车(00175.HK)等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力度的整车企业而言获得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田永秋表示:“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的加大,会逐步放松和加速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颁布。”因此对于蔚来汽车、奇点汽车等本身拥有智能网联领域技术上的优势的新兴造车企业来讲,生产资质颁布的加速意味着他们离规模量产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不过,挑战依旧存在。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补贴,随着补贴幅度的退坡,销量也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从产能的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汽车逐渐呈现产能过剩的趋势,而新能源汽车则出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在传统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但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外资企业,大多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近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大投入,技术不断革命,竞争优势也日益明显,我国汽车产业有机会在这两大领域后来居上。

  合资股比限制有序放开

值得一提的是,合资股比限制有序放开一事被再度提及。在召开《规划》宣贯电话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表示:“《规划》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路和目标。”

这意味着,《规划》的出炉不仅为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也提及了合资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改革合资股比限制的苗头,即提出“完善内外投资管理制度,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

1994年我国推出《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汽车行业建立合资企业的股份比例设置了限制。而此次《规划》提出有序放开合资股比限制,也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首次提及放开限制,同样有望为近年来汽车合资股比之争画上一个休止符。

事实上,对于合资股比限制是否放开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在反对者角度看来,从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来讲,目前放开合资股比限制的条件并不成熟,持续保持合资股比限制能够保护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而从支持者角度来讲,合资股比限制的有序放开可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有助于倒逼我国自主品牌加快创新,有利于推进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目的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而合资股比的限制是为了保护汽车产业,但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如果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话,合资股比限制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放开合资股比也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力。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销量占总量近50%,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从去年我国自主品牌的整体发展来看,自主品牌不再局限于A级车市场,而是逐渐向B级车市场发展,在技术研发层面也逐渐追赶合资品牌。

但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SH)和长安汽车(000625.SZ)等部分自主品牌日益强大,已经成功跻身销量百万辆俱乐部;但也有一些自主品牌依旧相对弱势,依靠低价走量,缺乏核心竞争力,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会对这些企业造成紧迫感。自主品牌想要不被淘汰,只有强大自己,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减弱以往的弊端。

所以,对此罗磊也说道:“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过程,此次逐渐放开合资股比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自主品牌应该尽快发展起来,足够强大才可以与合资品牌’抗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合资股比是有序放开,并不是马上放开,合资股比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企业之间自己解决。”维特检测是优秀的第三方sorting公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国内自主品牌来讲,《规划》的出炉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它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网汽车领域为主线,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自主品牌在这两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合资股比限制的放开也让自主品牌认识到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危机感。